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hsenfa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hsenfa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hsenfa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hsenfa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潮声 大田:深山里的航海教育往事_配件辅料_米乐网_米乐网官方下载_米乐网官方下载app

米乐网

潮声 大田:深山里的航海教育往事

潮声 大田:深山里的航海教育往事

时间: 2024-11-27 发布于:配件辅料

  十月,秋风拂过大田县重重山岗,遍山的杉木、毛竹随风摇曳,像大海涌起绿色的波浪。

  这个重山阻隔下的山区县似乎与大海不相关。从地质上来说,大田地区海水汪洋的场景要追溯到亿万年前。眼前的大田县只是一座山城,千米以上高峰175座,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闽中宝库”盛名享誉省内外,矿产种类、藏量和价值居福建省前列。

  然而,一段峥嵘岁月,一个航海学校,将大田与大海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大田县的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所没有停办的水产航海专业学校,创造了远离海岸线办航海教育的世界奇迹。

  在大田办学期间,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共有5个年级、353名学生,在城区玉田村“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的5座民房里上课,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远洋船长。

  今年,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入选第二批“福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80多年前见证航海教育奇迹的青山和古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

  “那是大田民众第一次在家门口观看高台跳水。”大田县古城东门外镇东桥下游200米处,均溪与周田溪“双剑合一”,夕阳清照,水面烁金,73岁的大田县关工委副主任范立洋举起一张泛黄的照片,与眼前的实景比对。照片中,大田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的十几个学生正在进行高台跳水训练,纵身一跃的身姿英勇矫健。

  抗战爆发后,日寇侵入金门,厦门随后沦陷,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师生安全危在旦夕。为保存国家文化血脉和学校基业,陈嘉庚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1939年1月,集美学校的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各科脱离联合中学,组成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迁到大田。

  师生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村民在乡贤发动下,收起祖宗牌位,中断祭祖活动,腾出宗祠、民居43座,供给集美职校办学。“那时的学生一律黑色制服,束腰带、绑腿、头戴军帽,个个英姿飒爽。”范立洋的父亲范鸿声是当年内迁的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学生之一,在他的回忆中,那时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校风良好,村民也把这些学生娃当做自己的子女,帮忙劈柴、挑水、采药治病,为学生缝补浆洗、端茶送药。

  “均溪水深不够,水流平缓,师生们在均溪塔兜潭处挖深河道,利用杉木板建造跳水台,开展高台跳水游泳竞技活动。学校背后的仙廷山树木笔直,师生们砍掉枝丫,设立攀桅项目,模拟水上攀爬。他们还用绳索把厚厚的木板绑在树木两端设立浪木项目,让学生在木板上冲跑跳,模拟船在海浪中的情景,训练平衡力。”兼任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志愿服务宣讲员的范立洋介绍说,当时航海学校在大田共设立3处海训场,其中合剑滩和塔兜潭为水上海训场。水上海训场的授课内容有游泳、高台跳水、水上救生、舢板操作、信号联络等。信号联络分为汽笛、旗语、灯光3种,灯光信号安排学生在均溪两岸,晚上用手电打出时长不一的光进行联络。

  当时,学校老师教学非常活泼,上课时常进行互动。下课后,老师已离开多时,很多学生都还在继续演练,脱下脚上的木屐当道具。村里的小孩受此影响,牧童取下头上的斗笠当舵轮,解下拴牛绳喊着“解缆”。七八头牛浩浩荡荡地走在村道上,到处飘荡着“左满舵”“右满舵”的童稚声。有村民忍不住笑着打趣,山里的孩子都成了“小船长”。

  为便利闽南各县渔民子弟就学,1942年8月,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由大田复迁到安溪县城南街办学。

  2020年7月11日,集美大学“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100周年”100日倒计时启动仪式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举办。

  “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尔等航海学有专长,可否回校任教,为母校分忧?”校友们回忆,这是校主陈嘉庚当年召唤集美学子到大田任教的电报内容。

  俞文农积极做出响应号召。1930年8月,他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第5组毕业,后进入吴淞商船学校学习。上船工作后,因才华非凡,他被选任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万吨远洋巨轮船长,航行过世界各大洋,到过数十个国家的港口。航海学校内迁,他弃船上岸到大田执教,后出任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校长。

  学生谢种玉回忆,自己在一艘英籍远洋轮船上任三副时,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航行,要靠测太阳或测星星及月亮来测定船位、掌握方向。一次,年轻的英国船长看到谢种玉在白天用测金星的方法来定船位,十分惊奇。谢种玉告诉对方,这是自己念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时,当过远洋船长的俞文农校长教《天文学》时所教授,对方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

  “当时在山区学航海,连大海都见不到哪有轮船实习?是俞老师用水银人造海平面,手把手教我们用六分仪观测天体。”俞文农的学生陈志渊曾向俞文农的儿子俞华毅讲述,当时俞老师要求学生要像在船上那样认真操作,观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不得有一点马虎,观察动作必须敏捷。“因为在苍茫大海中,太阳露出云端的时间经常是短暂的,要迅速准确地观测,否则良机可能就稍瞬即逝。”

  在艰苦的岁月里,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师生克服困难,硬是创造出在大山沟学成航海技术的奇迹。

  没有教材,自己编;船舶模型制作没有钢板,用硬纸皮代替;没有铆钉改用细铁丝或者订书钉……“水上谈兵”有声有色,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学生学会用英语写航海日记、用英文和日文看航海图。

  抗战期间的大田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在全国“一枝独秀”,培育出一大批水产航海人才。

  2013年8月,大田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共同编著第26辑大田文史资料《集美职校在大田》。据书中《内迁的集美职校在战后的特殊作用》一文记载,抗战胜利之时,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的300多名毕业生接到母校通知,立即到厦门集中,上船补实习4个月后,这批国家奇缺的人才便在大海上扬帆起航,成为中国航运事业的中坚力量。

  抗战胜利后,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走出来的航海人才,有的到了台湾,有的在香港、澳门,有的到了东南亚国家,有的走向世界各地。翻开资料,一个个人物、一段段经历跃然纸上。林宝水等人成为国际航线上的万吨远洋巨轮的船长;程鉴水先后到马来西亚帮略岛水产公司、台湾渔业公司任职,解放后回到集美母校任教;刘辛南在广东湛江港、宁波北仑深水码头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了百万吨专用船队……

  “我弃船上岸投身航海教育,路子走对了!”当俞文农看到自己的学生打破了洋人在国际航海界的垄断地位,为战后中国的航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时,欣慰地说。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现存面积3217.5亩、校舍28座,其中22座是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暑假期间,这里吸引了不少游客。

  “别看这里的房子不起眼,可是培育出了不少国家需要的人才。当年校董、校长和老师给乡亲们讲述救亡之道、解读战局,领大家唱《毕业歌》……”范立洋向到访者讲解抗战时期发生在学村的往事。

  “如果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这么多东西可能在不久之后全都没有了。”作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学生的后代,范立洋深感肩头上有抢救、保护这段历史、这些旧址的责任。他利用寒暑假时间,见缝插针地寻校友、访故人、查档案、找资料、核史实,做策划、布展馆、写剧本、排节目,组织志愿者、培训解说员、策划教育活动、接待各地师生、联络集美校友……在同事、亲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他组织收集了180万字资料、200多帧历史照片。

  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2011年,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

  2012年,“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志愿服务队组建,每周都要接待参观者数拨。“志愿服务队现有106人,小组成员来自教师、机关干部、企业的职工和村民。”范立洋介绍,团队每年接待团体观众400多批次、数万人次,开展专题宣讲50多场,涉及省内各级各地党政机关主题教育、高校领导班子专题学习、新入职教师岗前教育、党团员主题教育、“一带一路”在华留学生参观学习、高校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等活动。

  “集美前贤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志愿者。我们想讲好嘉庚故事,让‘诚毅’的种子悄然地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志愿者陈慧芳和记者说,团队里有父女相传、姊妹相伴、师生传带、同事携行的志愿者,还有上高中时当志愿宣讲员、上大学利用寒暑假回来“重操旧业”、毕业工作后还接着做的青年。

  社会力量之外,地方政府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也在持续进行。2017年,大田县成立“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专门负责学村旧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2020年9月,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中央、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2023年,大田县把“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利用项目列入年度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沪明合作重点项目,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制定《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利用项目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2024年,大田县围绕传承和保护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历史背景和文化,制定“八个一”工程,即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和修缮项目、成立一支百人志愿宣讲服务队、编排一场歌舞剧、出版一本书籍、制作一部纪录片、申报一个省级师德教育基地、打造一个文化展示平台、开展一场传承弘扬嘉庚精神活动。

  今年3月25日,福建省侨联确定3家单位为第二批“福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入选。该项目负责这个的人说,此次被确认为“福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为团结凝聚侨心侨力,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搭建了新的载体。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在深山里的航海奇迹,会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在海内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是一个苦难压不垮的教育传奇。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第二集美学村”,在全民族抗战的不平凡岁月中,搬到大田深山里坚持办学不辍,硬是创造出在大山沟办航海教育的奇迹。

  那是身在山坳、心中有海,虽看不到海,却始终不忘兴海的胸襟气魄。一众师生,在远离大海的深山溪畔追求伟大的航海梦和民族复兴梦,播下奋发自强的种子,展示了最坚韧的精神力量。

  没有教材,自己编;船舶模型制作没有钢板,用硬纸皮代替,没有铆钉改用细铁丝或者订书钉……

  “水上谈兵”有声有色,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学生学会用英语写航海日记、用英文和日文看航海图……

  抗战期间的大田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在全国“一枝独秀”,培育出一大批水产航海人才。

  抗战胜利之时,大田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培养的300多名毕业生,成为中国航运事业重起炉灶的中坚力量。这批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走出来的航海人才,有的到了台湾,有的在香港、澳门,有的到了东南亚国家,有的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传播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海洋文化故事。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特殊时期、特别困难条件下,坚持不懈兴办水产航海教育的历史说明,只要心存梦想,志在海洋,那么,即使在山坳中,也能轻松实现海洋梦,实现为国育才、为未来储才的宏伟目标。

  面海向海,逐梦海洋,经略海洋,是千余年来福建有别于内陆省域的一个突出优势。历代闽人因为血脉里积淀、流淌海洋文化的基因,所以特别懂得海,很重视海,特别能发挥海洋大平台的作用。8000年前,华夏人就乘独木舟,从南中国跨越台湾海峡,追梦南太平洋南印度洋群岛,成为南岛语族的祖先。先秦时,闽越人就浮舟渡海,驰骋台湾海峡风涛之中。明末,福建人海权意识逐步提升,涌现出抗倭英雄俞大猷、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豪杰。清末,在战争开启百年变局背景下,福州人林则徐率先睁眼看世界,闽浙总督左宗棠和沈宝桢接续开创福建马尾船政,师夷长技,造出中国自己的坚船利炮,同时派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到外国学习,培养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严复、刘步蟾、萨镇冰、邓世昌等,都是从马尾船政走出来的时代精英。

  抗战期间,一大批闽籍华侨从海外回来,投身抗战一线。以陈嘉庚为代表,组织参与捐款支持抗战的闽籍华侨华人不计其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投入抗战,沦陷区办学受阻,北大清华等高校组成西南联大,搬迁到云南。位于福建的厦门大学在萨本栋校长带领下,举校师生迁往闽西长汀,创造抗战八年弦歌不辍的又一奇迹。

  面海的福建人,胸怀视野比海天更开阔,在长期与风浪搏击中,锤炼了爱拼敢赢、善于应变的性格气质。抗战期间在大田创办的“第二集美学村”(水产航海学校),以溪为海,以木竹竿为楫,以山里材料为道具,硬是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海洋教学、学习任务,造就一批十分宝贵的海洋人才,为战后国家重建作出重要贡献。他们身上,体现了决不被任何困难压垮、决不自怨自艾,面对挑战敢于应对、灵活应对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大海赋予的性格气质一脉相承、相辅相成。

  面海的人们,因视野常接风涛变化,身上自有一股大海般的豪迈之气。在远离大海的山坳,能做到心中有海、梦里有海,让生命和浩瀚的海洋息息相关,这就更难得、更可贵。当一个人或一个地方,在常规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却能主动创造条件,不折不挠去实现心中的梦,这样的人,这样的地方,可以让我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因为他们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必须付出不同寻常的努力,必须拥有一股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历史终将过去,却又必将照亮未来。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过去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多,但只要我们心中有海,敢于追梦,就一定能跨过任何沟坎,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不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