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7日,2024全球木材与木制品大会暨中国(日照)木结构和旅居产业展览会在日照市开幕,全球木材与木制品企业齐聚日照。
“木材与钢材、水泥、塑料齐名,是世界公认、用途广泛的四大原料。木材属于天然的储碳材料,更多的木材使用意味着减少使用其他不环保、不可再生且需要大量化石燃料来生产的原材料。”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本次会议,在他看来,木材与木制品行业是绿色低碳产业,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国外一家专门从事人体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调查研究表明,长期居住木结构住宅对健康有益。”千年舟集团董事长陆铜华也很看好木结构建筑的未来,“木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符合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仍在起步阶段,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
1万㎡的“中国(日照)木结构和旅居产业展览会”,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现代木结构建筑,感受到了木结构建筑的实用性、美观性。展会上,既有木结构、木门窗、木家具、地板,也有房车、泡泡屋、太空舱等户外用品展示,是木结构专业展览最大的一次展会。参展商们通过精心布置的展台和生动的产品演示,展示了各自在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及市场拓展方面的最新成果。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木结构产业已发展了近20年,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目前木结构企业只有100多家,在民宿、营地等旅居、酒店方面应用较多,还未在住宅方面大规模应用,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木结构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更好地实现“木材让生活更美好”,周和平建议,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等主办方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逐步推动木材与木制品产业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木结构产业在民宿、营地等旅居、酒店方面创新应用,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和线路;鼓励和支持木材与木制品企业加强文化创意设计,适应人们对文旅个性化、时尚化、定制化的新要求,“量身定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扶持和引导非遗传承人以木雕文化、木结构营造技艺为根基守正创新,探索走出一条“非遗+产业”发展新路。
木材与木制品行业发展需要木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和消费国,每年消费约5.7亿立方米,其中50%以上依靠进口。
自1999年第一船木材上岸以来,日照港便与木材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全世界第七大港口,日照港连续两年成为国内最大的针叶原木进口口岸,今年有望继续保持中国针叶原木进口第一口岸的地位。
记者从日照港获悉,把木材作为传统骨干优势货种,近年来,日照港建设了木材专业泊位、堆场,全国顶级规模、工艺最先进的木材熏蒸系统,获批全国A类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携手海关、铁路等部门,创新内陆港运营模式,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为广大新老客户提供从“装货港-卸货港-加工园区”的“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创新“前港后园”服务模式,推动木材产业集聚,助力日照市打造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集散地和重要的木材与木制品加工基地。
港口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木材业务专业化运营的全方面推进,让日照港木材接卸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今年5月份,随着“纵横202”轮装载完原木缓缓驶往南方港口,山东港口日照港三公司再次刷新木材装船纪录,木材装船效率同比提升21%,这是该公司今年第30次刷新木材作业纪录。
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常委、常务副总经理马德亮说,未来,山东港口集团将全力支持日照港提升国内木材进口第一大港地位。一方面,集成“港口+物流+金融+贸易+航运”全链条服务功能,打造效率最高、功能最全、服务最优、质量最好的国内一流木材进口集散基地。另一方面,依托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为客户设计提供全程“一站式”综合服务方案,推动木材供应链“端-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全球木材与木制品大会为何连续两年落地日照?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会长李佳峰说,这不仅是因为日照优越的区位交通,还在于日照有发展木材与木制品产业的专业园区平台和良好产业生态。
木材产业是日照市岚山区的临港特色产业,岚山区是全国最大、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原木进口、加工和集散一体化基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7月,岚山口岸进口木材667.8万m3,占全国木材(原木及锯材)进口的17.5%,占全国原木进口的30%。
依托临港木材进口优势,岚山区精心培育木材产业集群,形成了“木材进口—锯切(解)—烘干—深加工—废料综合利用”的成熟链条。目前,该区木材贸易加工公司400余家,年贸易加工产值120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2万余人。日照市岚山区拥有山东省唯一一家、全国第二家国家级进口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
位于岚山区木材加工示范区内的日照市澳思柏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是千年舟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LSB高能家居板、澳松板等。今年,充分的利用日照市木材进口优势及当地丰富的木材加工剩余物,企业二期项目建设已进入日程,计划建设年产10万m3制材生产线可饰面OSB生产线。另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年产20万m3饰面人造板生产线 万㎡装配式建筑生产线 万㎡全屋定制生产线全球木材与木制品大会期间,另有装配式木结构产业园、山东港口木材供应链战略合作、原木进出口贸易战略合作等10个项目签约落地日照。
“借大会的东风,我们将以建设国内一流的国家级进口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依托全国最大的原木进口、加工、集散一体化产业基地,聚力打造‘江北最大的家具家装备料中心’‘国内外知名的辐射松儿童家具生产基地’和‘木结构装配式建筑加工基地’,加快形成‘原木进口—木结构设计、生产、研发、材料及装配件加工—产品出口(兼顾国内)’的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木材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岚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岚山区木材产业链服务专班总牵头人杨宁表示。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全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小组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制。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技术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